据了解,上海中医药大学百草园始建于2006年,最开始是建设在校园内。恰逢张江科学城吕家浜绿地改造,中医药大学为适应中医药科学普及、教育和发展的需要,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,在浦东新区政府及张江集团的支持下,决定将百草园搬迁至吕家浜公共绿地,成为中医药文化园的“园中园”。“‘百草园’从校内搬到了校外,面积扩大了好几倍,进一步深化了科普、科研和教学等功能。”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说。
不过,中草药的移植并不容易,每一株都有其生长特点,对于种植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。“我们全面考虑了植物物种的特性,优化植被种植划分方案,更好地避免物种入侵等,同时也要考虑植被种植的季节性搭配,兼顾四季景观效果等。”吕家浜绿地中医药百草园提升改造工程相关负责人、张江集团前期开发部陆铭介绍道。百草园最终于2020年正式搬迁至吕家浜公共绿地,并于2021年6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。
在“百草园”石刻旁,李时珍雕像巍然耸立。沿着蜿蜒的小路,7200平方米的“百草园”里有14个“园中园”:茶艺园、牡丹园、香草园、丹桂园、品味园、菜蔬园、藤蔓园、蔷薇园、红豆杉园……漫步于“百草园”中,一块块铜碑则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本草书籍,有中国最早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反映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的《唐本草》,也有特定本草专著《海药本草》、《救荒本草》,还有大家熟悉的百科全书《本草纲目》等。
发挥科创特色优势
让科学看得见、摸得着
“栀子,茜草科植物。成熟果实可以入药,泻火除烦,凉血解毒。” “桂花别名木犀。9月-10月开花时采收,原产我国西南部,现各地广泛栽培。可用于化痰、散瘀。”作为“百草园”的管家之一,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师曹海峰时不时就来百草园逛上一圈,细心看护每一棵的植物,其中不少植还是他从外地移植而来,经过数年的累积,“百草园”内由校内学生培养的中医药植物早已郁郁葱葱。
“你看看,这个漂亮的紫色鼠尾草是什么?中药“丹参”是就由它的根部制成的。”近日,绿意盎然中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“百草园”,指着一棵棵植物,孩子们在游玩的同时,更学习到了中医药的基础知识。书本上的图片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知识”。
公共绿地同时也是科普场所,这样的创新模式受到了市民的欢迎,不单单是工作、居住在张江人经常前来,不少浦西的市民也带着孩子来这里游览。作为新事物,公共场所科普化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也面临新挑战,坐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为了坚强的后盾。该博物馆前身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,有80多年的历史,馆藏文物一万多件,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。
看不懂植物怎么办?除了每一种植物的挂牌上写有其药性,并有二维码外。据李赣介绍,博物馆会提供丰富的科普支撑,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也成立了百草园师生志愿者服务队,大学生讲解员定期为本校师生和市民提供讲解服务。
三八河(吕家浜-龙东大道)河道是张江西北片区重要的骨干河道,随着张江由“园”向“城”转变,吕家浜等沿河段也在发生变化,变得更绿,变得更亲民。改造后的吕家浜绿地成为了一抹“亮色”。“绿地+”升级而来的“百草园”则成为服务科学城的城市公共空间,满足科创人对生活、休闲、娱乐、学习、探索的需求,并发挥科学城的科创特色优势,让科学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Tips
上海中医药大学“百草园”
地址:浦东新区高科中路876-3号,接近藿香路(中医药文化园内)
探秘张江高科895孵化器:打造全公益、专业化创业服务平台,助力产业升级 2023-06-02
加速打造科技总部平台!张江科学城这个重大建设项目迎来新节点 2023-05-26
张江科学城三十而立再出发!2022年主要指标出炉!
2023-04-14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