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尼西亞

突尼西亞

主条目:突尼斯歷史

羅馬圓形劇場

突尼斯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和國家中樞。這個位於北非的國家統治了西班牙,北非,地中海沿岸等零星地區,成為當時地中海最強盛的國家,並因此成為以後羅馬的強敵,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曾經一度要攻入羅馬的首都。後來北非第三次布匿戰爭後,迦太基被征服並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阿非利加行省。後來此地又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、拜占庭帝國、阿拉伯帝國的統治。突尼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(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)。在1881年时,隨著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,转而成为法国的保护国,即法属突尼西亞。二戰時間,1940年法國投降,维希法國繼續統治突尼西亞,1942年維希政權被德國進駐,意大利軍隊佔領了突尼西亞和法國南部,建立了短暫的意屬突尼西亞(英语:Italian Tunisians#Tunisia in World War II)。1943年德義聯軍和盟軍爆發了突尼西亞戰役。二战后,突尼西亞被法國重新接收。

1956年3月20日,突尼斯从法国独立,成立突尼斯王国。穆罕默德·艾敏貝伊出任国王,哈比卜·布尔吉巴担任首相[8]。王国建立一年多以后,君主制被推翻,成立突尼斯共和国,哈比卜·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。從1956年獨立到2011年革命,政府和憲政民主聯盟實際上是一體的。國際特赦組織、《衛報》稱突尼斯為“阿拉伯世界最現代化但最專制的國家之一”。[9]

1987年11月,布尔吉巴被医生宣布不适宜继续担任总统[10],根据突尼斯宪法第57条[11],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中,总理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继任了总统职位[12]。他继任总统的日期11月7日此后被定为法定节日。本·阿里每五年都以绝对优势(远超过80%的得票)连任总统,最近一次是2009年10月25日,[13]直至2011年1月,他在民众骚乱中逃离突尼斯。

哈比卜·布尔吉巴30年統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,继任总统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将之废除,但延續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現代化目标,即经济自由化。他在國內推行經濟改革,吸引外國投資。突尼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(調整至現時價格)從1986年的1,201美元升至2008年的3,876美元。[14]從1987年起的大約20年間,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%的速度增長。

这段时间内,突尼斯经济发展成就被誉为“突尼斯奇迹”。2009-2010年度世界经济竞争力论坛年报显示,在经济竞争力、抵御金融危机、通讯和信息技术促进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,突尼斯在133个国家排名中名列非洲第1、世界第40。在茉莉花革命前,无论从政府廉洁度(透明国际2010年排名,突尼斯位列排名59位),还是从民生状况来观察,突尼斯都是发展中国家样板。[15]

虽然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并未对突尼斯的经济产业结构造成明显冲击,但重创了突尼斯的旅游业,使得依靠旅游业周边产业谋生的底层民众怨声载道。2011年,一名女性突尼斯政府官员执法时掌摑了一名男性小贩,此举在伊斯兰文化是对雄性的羞辱。该名男性小贩在遭受掌摑后一小时在政府大楼前自焚。当地政府在此事件的处理轻描淡写,只是将该名女性官员调职处理,引起了民众群体性不满。加上当地社交网络煽风点火,引爆反政府示威茉莉花革命,要求总统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为此事负责,不敵民意壓力下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宣布解散国会重新大选。但彼时示威已成燎原之势,多地暴力事件频发,国内治安形势崩溃,再次大选已无法进行。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被迫将權力交給總理穆罕默德·加努希代理,逃离突尼斯。

不過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的憲法委員主席宣布,根據突尼斯憲法第57條的規定,最終決定讓國民議會議長福阿德·邁巴扎從穆罕默德·加努希手中取得臨時代理總統來履行職權。[16]

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新聯合政府宣布:將國家和政黨分離。

2011年12月12日,突尼斯制宪议会投票选举保卫共和大会党主席蒙塞夫·马祖吉為新一任总统。

2014年11月23日,采用新宪法后的第一次正规总统选举举行,突尼斯呼声党候选人贝吉·卡伊德·埃塞卜西当选。此次大选的投票率达到了64.6%,投票过程也井然有序,突尼斯政治过渡进程渐近尾声。

2019年9月19日,突尼西亞外交部突然發出聲明,證實了帶罪流亡的本阿里,已於該日稍早病逝於沙烏地阿拉伯,終年83歲。

2021年1月,因疫情,失业,腐败等多重因素突尼斯发生2021年突尼斯示威。

2021年7月25日,突尼斯总统凯斯·赛义德罢免总理,关停议会,进行政变,重回独裁道路[17]。

相关推荐